您当前所在位置:主页 > 地方文化 >> 阅读推广领读人 >>

趣谈诗词里的“春种秋收”

来源:固始县图书馆|发布时间:2023-05-11|浏览次数:1084

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。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喜爱田园生活,热衷务农,甚至躬耕自资。东晋诗人陶渊明,回归农村田园,写出了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的名篇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,还有许多咏及农村、农民、农业、农事的诗词,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~




农时·节气

田/家/几/日/闲


24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自先秦发明,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指导着先民有秩序地安排耕种和作息,在许多诗人的笔下都有所体现。

唐代诗人韦应物在《观田家》中道: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田家几日闲,耕种从此起。”是说“雨水”催生百花,雷响迎来“惊蛰”,农家难得闲暇,耕种从此开始,直接把节气名称引入诗中。



《长安清明》

唐·韦庄

蚤是伤春梦雨天,可堪芳草更芊芊。

内官初赐清明火,上相闲分白打钱。

紫陌乱嘶红叱拨,绿杨高映画秋千。

游人记得承平事,暗喜风光似昔年。

清明


有扫墓节、插柳节、放风筝、荡秋千,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。既是踏春的好时节,也是诗词中的物象、意象,牵动着文人骚客们的创作灵感,留下了无数既富有生活气息,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制。

二十四节气


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,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,通过观察天体运行,认知一岁中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。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“十二月建”的特定节令,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,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农业天气

稻/云/不/雨/不/多/黄


我国古代农人从常年农业生产的实践中,总结出许多观天测雨的方法,以及天象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,在许多诗词中都有所反映。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《悯农》写的是天旱不下雨稻子难成熟,寒霜来得太早荞麦会夭折。



《悯农》

宋·杨万里

稻云不雨不多黄,荞麦空花早着霜。

已分忍饥度残岁,更堪岁里闰添长。



赏析

这首诗概括了所见的灾情,写出了田野的荒灾年景。长久无雨,水田遭旱,一眼望去,如云的稻子难以成熟泛黄。而旱田的庄稼又偏偏遇上冻灾,荞麦早遭霜冻。道出了农村水旱难收的境况,农民在这灾年将难以度日。

本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,步步推进,揭示农民的苦难,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,使作品字字血,声声泪,扣动读者的心弦。

农耕·工具

老/牛/虽/瘠/尚/能/耕


中国农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不断的加强生产技术,改良生产工具,形成了独特的生产方式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,古代农具的名称和运用也常被提及。


《村舍》

宋·陆游

山高正对烧畲火,溪近时闻戽水声。

破屋已斜犹可住,老牛虽瘠尚能耕。

戽:即一种取水灌田的农具,形状像斗,两边有绳,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。

《四时田园杂兴》

宋·范成大

新筑场泥镜面平,家家打稻趁霜晴。

笑歌声里轻雷动,一夜连枷响到明。


连枷: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,用来拍打谷物、小麦、豆子、芝麻等,使子粒掉下来,也作梿枷。



农务·闲谈


青/山/郭/外/斜


闲暇时在乡野田间感受白云飞鸟、鸡鸣虫叫、袅袅炊烟……时光不紧不慢,生活无聒无噪,这大概就是最令人向往的生活了。



《过故人庄》

唐·孟浩然

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

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

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

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



与友对饮

乡村的人,总是特别热情。孟浩然受邀到一户农家做客。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,青山横斜在城郭外。推开窗户正对着农家的打谷场,孟浩然与友人共饮美酒,闲谈着农务,是那么自在。人的身心,便在这样的敞圃之中,获得一份自在的餍足,如池中鱼,如堂前风,如天上月,自在随心,明净随意。


  --END--

“一年十二月,每月有常令……时令一反常,生灵受其病。”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;春种秋收、观星测雨,古代人民早已参透天气与农业的关系;“起来望南山,山火烧山田。”火耕荒地、善用农具是农民用智慧提高农业产量。这些诗句蕴含着古代农耕知识,反映着各个时期的农耕方式。关于古代农学,你还知道哪些知识呢?快来一起讨论吧!

固始县图书馆地址: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陈元光大道固始县政府东南100米   电话:(0376)6165899   邮编:465200

版权所有:固始县图书馆    豫ICP备2022006081号 您是第569873位访问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