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气候干燥,清明节也少雨,南方则不一样。1934年春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说:“上海多雨,所谓‘清明时节雨纷纷’也。”
《药》
“这一年的清明,分外寒冷;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。天明未久,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,排出四碟菜,一碗饭,哭了一场。化过纸,呆呆的坐在地上……”
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两位老妈妈,在清明节给儿子上坟,这本身就是一出人生悲剧;但作者意不在扫墓,而在于借清明节上坟的冷落、凄凉、阴森,写出坟场特有的愁惨和鬼气,又进一步来揭露国民的愚昧、不觉悟。
“药”本身就发人深省,什么是“药”?作者借清明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来巧妙地告诉读者:
小栓终究还是死了,尽管吃了“药”——人血馒头,但它到底不是拯救小栓的灵丹妙药。
《呐喊》
一代文豪为时代呐喊、渴望自由与光明的战歌
这部短篇集诞生于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之下,这部作品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,更是鲁迅对封建旧礼教、旧思想开战的有力宣言。
《清明时节》
“清明时节,是扫墓的时节”,1934年清明时节,鲁迅在杂感《清明时节》里开门见山地写道。
当年,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要求在清明节入关祭扫清代皇帝的坟墓,激起公愤。
当时,国民党大员戴季陶与西安各界要人在陕祭扫周文王、汉武帝等陵墓,“民众参观者人山人海,道为之塞”。
他们以扫墓祭祖为幌子玩政治手腕,“真好像上坟可以亡国,也可以救国似的。
”在国家危难之际,采取愚民手段粉饰太平,这不过是为了遮住马脚而披上一层麒麟皮而已。
《花边文学》
一本书读懂鲁迅杂文的嬉笑怒骂
鲁迅在序言中写道:因为“我的常常写些短评”,便有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,换掉姓名将这一名称“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。那立意非常巧妙:一、因为这类短评,在报上登出来的时候往往围绕一圈花边以示重要,使我的战友看得头疼;二、因为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,以见我的这些文章是为了稿费,其实并无足取。”
清明时节,透过百年风雨遥望远去的大师,鲁迅的背影依然冷峻。
— END —
固始县图书馆地址: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陈元光大道固始县政府东南100米 电话:(0376)6165899 邮编:465200
版权所有:固始县图书馆 豫ICP备2022006081号 您是第569873位访问者